2020 年下半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终极预测押题(简答题)

 教师资格证专区     |      2020-10-28 17:07
2020 年下半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终极预测押题
教师资格证
二、简答题——(共 66 小题)
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8 个)
1、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答:(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创新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4)教育优先发展:第一,社会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超越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态而超前投入;第二, 教育发展要优先于或先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
2、简述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答: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下:
(1)遗传素质
① 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② 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阶段。
③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
④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3)教育:教育是人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因,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尤其是学校教育在的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3、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这些规律开展教育。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教育工作者利用规律开展教育如下:
(1)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应该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顺序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在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不平衡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平衡性;另一个是不同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平衡性。不平衡性要求教师“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并“及时而教”。
(4)互补性:一方面强调身体之间的互补;另一方面强调心理弥补生理机能的缺陷。互补性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
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的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5)个体差异性: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个体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4、简述教育目的体系的构成。
答:教育目的的体系一般由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等构成。从上位层次的教育方针到下位层次的教学目标是逐步具体化过程。
(1)教育方针: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党的十八大制定了最新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教育目的:即国家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需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要求。
(3)培养目标:即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而提出的。
(4)教学目标: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5、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1)导向功能:指教育目的具有引导教育的发展方向的作用。
(2)选择功能:教育目的影响着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举例说:
① 我国古代培养“君子”的目的就决定了以“四书”“五经”作为教育内容。
② 中世纪培养“教徒”和“传教士”的目标决定了以宗教神学作为教育内容。
(3)控制功能:教育目的控制着教师和学生的一切活动。
(4)激励功能:教育目的激励着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开展教育活动;教育目的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评价功能:评价学校的总体办学方向是否正确、清晰,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和需要;评价教师的教育质量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评价学校管理是否科学有效;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
6、简述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哪些?
答: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无形课程、隐蔽课程,其显著特点是“自发的、个性化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的物质环境;
第二,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传统、舆论、风气、仪式、制度等; 第三,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团体文化等。
7、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答: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1)自主性:在主题开发与活动内容选择时,要重视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各项活动,在“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发展实践创新能力。
(3)开放性: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打破学科界限,选择综合性活动内容,鼓励学生跨领域、跨学科学习,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余地。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家庭、学校、社区的持续互动中, 不断拓展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获得发展。
(4)整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要结合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均衡考虑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活动主题的探究和体验,要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在整合。
(5)连续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应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设计长短期相结合的主题活动,使活动内容具有递进性。要促使活动内容由简单走向复杂,使活动主题向纵深发展,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范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持续发展。
8、简述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哪些?
答: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无形课程、隐蔽课程,其显著特点是“自发的、个性化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的物质环境;
第二,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传统、舆论、风气、仪式、制度等; 第三,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团体文化等。
模块二:心理学基础知识(6 个)
1、简述感觉的特性。
答:(1)感觉适应:是指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对比:是指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感觉后象:是指外界刺激停止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
(4)联觉:是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2、简述教师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答:(1)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 调动多种分析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防止外部干扰,如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讲究教学艺术, 如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3、简述遗忘的规律。
答: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4、简述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答:影响遗忘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2)学习程度;(3)记忆任务的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5、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答:(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6、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1)问题的特征
(2)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3)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4)思维定势或心理定势: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思维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5)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6)情绪与动机
(7)个体的智力水平
模块三:小学生学习心理(6 个) 1、简述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答: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呈倒U 形曲线关系,即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学习效果最佳; 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过高时,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进而导致学习效果的不断下降。
2、简述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正强化、负强化与惩罚三者之间的关系:
(1)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 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2)正强化与惩罚都是通过呈现刺激来达到目的,但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惩罚呈现厌恶刺激; 正强化的目的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惩罚则是降低反应发生概率。
(3)负强化与惩罚都有可能涉及厌恶刺激,但负强化是撤销厌恶刺激,惩罚则是呈现厌恶刺激; 负强化的目的是提高行为发生概率,惩罚则是降低行为发生概率。
3、简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方法。
答: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实际行动。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有:
(1)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3)正确运用竞赛、考试与评比
(4)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5)注意个别差异
4、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答: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5、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答:(1)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也就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它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它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资源利用)策略。
6、简述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律。
答:(1)准备律:指学习者对某种刺激是否做出反应与他是否做好准备有关。
(2)练习律:指刺激反应间重复的次数越多,联结就越牢固;反之,则越弱。
(3)效果律:指当联结建立时,导致满意结果的联结会被加强,而导致烦恼结果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这是最重要的学习律。
模块四:小学生发展心理(4 个) 1、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左右):
【特点】:I、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II、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 个月左右的幼儿)。
(2)前运算阶段(2—6、7 岁):
【特点】:I、泛灵论II、自我中心III、不可逆
(3)具体运算阶段(6、7 岁—11、12 岁):
【特点】:I、守恒性和可逆性II、去自我中心III、思维的具体性
(4)形式运算阶段( 1 1、12 岁及以后 ):
【特点】:
I、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II、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 III、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2、简述小学生情绪与情感的特点。答:小学生情绪与情感的特点:
(1)表情丰富但不善于控制自己。
(2)情感的内容不断扩大与加深。
(3)冲动性减少而稳定性增加3、简述人格的特征。
答:人格,又称个性。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人格的特征:
(1)整体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如性格、气质、认知风格等)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2)稳定性:人格具有稳定性。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改变,人格也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3)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4)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4、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答:(1)遗传对人格的影响;
(2)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3)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家庭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环境,也是其生活的最主要环境。家庭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产生影响。其中,家庭结构、亲子依恋关系、教养方式、父母行为是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
(4)自我因素。
模块五:学生指导(2 个)
1、简述美育的实施途径。
答: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包括:
(1)通过各种教学和开展文艺活动实施美育;
(2)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
(3)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2、简述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答: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有: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学习社会行为的重要方式。
(5)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指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其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6)认知疗法
20 世纪 50 年代,埃利斯在美国创立了一种被称为“理性—情绪疗法”的认知疗法。
(7)精神分析法
精神分析法是由费洛伊德创立的一种心理疗法。
模块六:小学德育(15 个)
1、简述德育的主要内容。
答:(1)政治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等。
(2)思想教育:包括: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理想教育等。
(3)道德教育:包括:实施善意对人的教育;实施讲文明、有礼貌的教育;实施诚实教育、公正教育、爱心教育、同情教育等。
(4)法律教育:2016 年 9 月我国中小学德育教材统称为《道德与法治》,这是对法律教育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法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施宪法教育。
(5)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的核心是心理健康教育。2、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品德长期和反复提高的过程3、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1)自我中心阶段(2—5 岁):儿童还未把主客体分离,不能把规则当成义务去遵守,总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执行规则。
(2)权威阶段(他律阶段)(5—8 岁):表现出对权威的绝对顺从,也表现出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
(3)可逆阶段(自律阶段)(8 岁一 10 岁):儿童的道德判断标准由单方面服从变为以相互尊重为特征,并以是否公平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4)公正阶段(10—12 岁及以后):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 而是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
4、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答:(1)前习俗水平
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以惩罚和服从为准则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以行为的公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
(2)习俗水平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以服从法律、维护权威为准则
(3)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感,意识到规则是公平的才应该遵守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具有了抽象的以尊重个人为基础的道德概念
5、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答: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因素
① 家庭; ② 学校教育(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③ 社会因素; ④ 同伴群体。
(2)内部因素
① 认知失调
② 态度定势:是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较执着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心倾向。
③ 道德认知
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6、简述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定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要求:
(1)要对学生晓之以理;
(2)要对学生正面赏识;
(3)要对学生因势利导。
7、简述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定义:德育过程中,将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集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8、简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定义:是指德育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从而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贯彻要求:
(1)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施以教育;
(2)依据学生的个人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3)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9、简述贯彻长善救失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定义:也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贯彻要求: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10、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说服教育法有哪些要求? 答:(1)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加以说服;
(2)教师说理时要待人以诚;
(3)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技巧来说服学生;
(4)教师的说理要形象生动和具有趣味性;
(5)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说服学生。
11、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榜样示范法有哪些要求? 答:(1)选好学习的榜样;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12、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实际锻炼法有哪些要求?
答:(1)运用实际锻炼法的两种方式:一种是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的常规训练;另一种是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的锻炼。
(2)在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认知、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3)要有明确的目的,进行持之以恒的锻炼;
(4)要不断地督促检查,使之坚持;
(5)调动学生实践锻炼的主动性。
13、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情感陶冶法有哪些要求?
答:(1)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同时注意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
(3)情感陶冶与启发说服相互结合。
14、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品德评价法有哪些要求? 答:(1)要公平正确、合情合理和符合实际;
(2)要考虑学生的个人特点和个性差异;
(3)要适度,切忌滥用;
(4)要发扬民主,获得集体支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5)要注重宣传和教育。15、简述德育的途径。
答:(1)思想品德与各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
(4)班级教育活动
(5)心理咨询
(6)家长工作
模块七:小学教学(17 个)
1、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答:(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与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答: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教学过程主要是对已有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原创性认识,区别去科学家的认识活动。
(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德国赫尔巴特曾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观点。
(4)认识的简捷性:教学活动将要教授的课程内容经过筛选和科学编排,用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更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因此活动中省略掉很多知识获取的过程,具有认识的简捷性。
(5)认识的引导性:教学认识活动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这一过程,而一般的认识活动不一定有他人的引导。
3、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辨证关系。答: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辨证关系: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4、简述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
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第一、备教材;第二、备学生;第三、备教法。
(2)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提现。
(3)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5、简述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答:定义: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品德、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贯彻要求: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6、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答:定义: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已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贯彻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7、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答:定义: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教师通过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从而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理论知识。注意:直观是一种教学的手段,不是教学的目的。
贯彻要求:
(1)恰当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8、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答:定义: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贯彻要求:
(1)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重视联系实际的讲授;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
(3)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进行教学;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9、简述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答:定义: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贯彻要求:
(1)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善于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3)针对学生的个别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10、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定义: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贯彻要求:
(1)根据教材中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
(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教学应遵循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系统地指导学生复习、练习和开展实践活动。11、简述讲授法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答:【含义】: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
I.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启发性、趣味性;
II.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如重点内容精讲、难点内容细讲等; III.讲究语言艺术。力求语言清晰准确,通俗易懂等。
12、简述谈话法(问答法)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答:【含义】: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
I.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II.要善问;
III.要善于启发诱导; IV.要做好归纳、小结。
13、简述讨论法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答:【含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论,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
I.问题要有吸引力;
II.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III.做好讨论小结。
14、简述演示法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答:【含义】: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
I.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II.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III.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15、简述读书指导法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答:【含义】: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
【基本要求】:
I.指导学生精心阅读教科书; II.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
III.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16、简述实验法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答:【含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并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来获取知识,培养实验技能的方法。
【基本要求】:
I.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订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II.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
III.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17、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答:(1)教学目标和任务;
(2)课程性质和教材内容的特点;
(3)学生的实际情况;
(4)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
(5)教学的时间、设备和条件。
模块九:班主任工作、教师心理与专业成长(6 个)
1、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答:(1)明确的共同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2)一定的组织结构:是班集体的核心。
(3)共同生活的准则:是班集体发展的保证。
(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融的氛围:也即要有共同的心理归属感。2、简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
答:(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班集体的核心队伍由积极分子与班干部组成。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健全班级规章制度、加强班级常规管理、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3、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答:(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先进生的教育要求:严格要求,防止自满;不断激励,弥补挫折;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后进生的教育要求:关系爱护和尊重后进生;激发后进生的自信心;对后进生赋予期待与信任;善于挖掘和及时捕
捉后进生的闪光点;持之以恒地教育后进生。
(4)进行操行评定:操心评定应遵循“四性”:评定内容的全面性;评定主体的多元性;评定过程的发展性;评价语言的规范性。
(5)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力量。
(6)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4、简述班主任的职责。
答:(1)教育学生的职责;(2)管理班级的职责;
(3)指导班级活动的职责;(4)协调其他教育者的职责。5、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答:(1)学生主体原则; (2) 因材施教原则;(3)集体教育原则;
(4)民主公正原则; (5)严慈相济原则; (6) 以身作则原则。6、简述家校合作的途径或方式。
答:家校合作的途径或方式:
(1)通信联系、电话联系、短信联系、网络联系;
(2)召开家长座谈会;
(3)互相访问:学校进行家庭访问,家长访问学校和班主任;
(4)建立家长委员会。
模块十: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2 个)
1、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答:教学评价的功能:
(1)导向功能。指教学评价本身所具有的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前进的功效和能力。
(2)诊断功能。判断评价对象合格与否、优劣程度、水平高低等实际价值的功效和能力。
(3)调控功能。对评价对象的教育教学和学习等活动进行调节的功效和能力。
(4)激励功能。指刺激人的主体意识,激发人的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功能。2、简述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答: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的程序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环节。
(2)自我提问法:自我提问法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
(3)教学诊断法:教师可以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背后的种种教学理念方面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 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比较法:教师应该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
(5)阅读新知法:采取各种手段搜集所要解决问题的信息,通过阅读相关的信息获取新的想法、观念和信息,为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新的解释、见解和可能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