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下半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材料分析题及教学设计

 教师资格证专区     |      2020-10-28 18:08
2020 年下半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终极预测押题
教师资格证
三、材料分析题——(共 14 小题)
(一)材料分析题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小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日益普遍。
有一天,某校班主任李老师正在召开班会的时候,发现一位男同学正在玩手机游戏。李老师走过去想 要没收他的手机,学生看见老师过来则迅速把手机藏在书包里面。李老师非常生气,大声训斥该学生不尊 敬老师,不听老师讲话,并要求他立即交出手机,否则将把他赶出教室。这位男学生不承认自己在玩手机, 并且小声说:“老师在上晚自习课的时候,不也在玩手机么”?李老师听后,顿时,感觉自己平时建立起 来的教师威信受到挑战,没有面子。当时就搜出了这位男学生的手机 并扔到垃圾桶里面。同时,为了杀
一儆百,树立老师的威信,李老师把这位男学生赶出了教室,让他到教室外面站一个小时。李老师对全班 学生说“我没收他手机、罚他站,是为了他好,否则我才不管他呢?以后开班会和上课期间还有谁玩手机, 我就没收他的手机,或者干脆把它砸了,同时让他到教室外面罚站”。其他学生听后,都默不作声,,但
内心对李老师的做法都有不同的意见。请根据以上背景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请运用相关理论,结合本案例,谈谈李老师应该如何正确维护教师的威信? 答:(1)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①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确立正确价值取向;
② 注重自身形象及行为习惯;
③ 凡事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处处给学生做出榜样。
(2)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底蕴和扎实的教学功底
① 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才能博得学生尊敬;
② 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才能赢得学生好评。
(3)教师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
① 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并对学生“严”、“爱”有加;
②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乐于接受学生对老师的批评。
2、请结合案例,谈谈一名合格班主任在开展班级工作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答:(1)学生主体原则; (2) 因材施教原则;(3)集体教育原则;
(4)民主公正原则; (5)严慈相济原则; (6) 以身作则原则。
(二)材料分析题
初二学生明明,父母在外打工,平常都是 60 多岁的爷爷照顾他和妹妹的生活。明明性格内向,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兴趣较差。
最近一段时期,明明上班主任张老师的数学课时,经常迟到、打瞌睡、做小动作、课堂作业不会做。为此,张老师非常生气,在班上多次“爆粗口”,公开批评明明,并且迁怒其他同学。
有一天,明明又迟到了,张老师不禁火冒三丈揪着明明的耳朵,把他弄到了讲台前,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对其训斥道:“你就是一个弱智、白痴,读书简直是浪费时间和金钱,以后不会有啥出息,还不如早点退学回家。”听到这种伤人的话,明明哭了,就与张老师吵了起来,说张老师不尊重学生,是个不合格的老师。其他同学对张老师的骂人行为非常不满,私下给张老师起了个外号“变态老师“。
期末考试结束后,张老师在对明明的操行进行评定时写道:“该生智商较低,学习不努力,经常不遵守课堂纪律,学习成绩差,读书不会有出息,建议下学期不要来校读书。”看到张老师的评语后明明爸爸把明明打了一顿,并在过完年后,带着明明外出打工去了。
请根据以上背景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请依据教育学理论,阐述班主任进行操行评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答:班主任进行操行评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评定内容的全面性。班主任树立正确素质教育观,从德、智、体、美等方面来评价学生,要兼顾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综合表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材料中,张老师在评价明明时,只关注明明的课堂纪律性不强和成绩较差,没有对明明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评价。
(2)评价主体的多元性。班主任可与科任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评,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材料中, 张老师在评价明明的时候没有充分听取学生、家长及其他老师的意见。
(3)评定过程的发展性。发展性是指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材料中,张老师对明明的发展持否定态度,没有对明明给予任何肯定的评价。
(4)评价语言的规范性。评语要具体、客观,有针对性、富有激励性,表现出教师的尊重和关爱。材料中,张老师在操行评语中使用了较多的否定性语言,对明明的评价过于主观,也不具有激励性,反而伤害了明明及明明家长的自尊,也影响了明明的上进心。
2、请依据教育心理学理论,阐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教学措施。答:教师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教学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认知品质。培养学生的认知品质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2)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习新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认知结构有三个变量,即原有观念的可利用性、原有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
(3)促进学生三种知识的学习。教学促进智力发展的途径如下:
① 向学生传授陈述性知识,学生习得的这种知识必须符合奥苏伯尔的良好认知结构特征;
② 帮助学生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使知识成为顺利完成各种智慧任务的技能;
③ 教会学生习得与应用策略性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技能。这三项任务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均应受到重视,不可顾此失彼。
(三)材料分析题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有偿家教”现象频繁出现,教育主管部门屡禁不止。
张老师是某县重点中学语文老师,2 年前贷款买了一套商品房。为了还货,张老师利用双休日及周一至周五晚上时间,在租用的房间内,接受部分学生集中开展有偿补课活动。
李老师是该县重点小学有名望的数学老师,她班上一些家长本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现考上重点中学的愿望。请求李老师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辅导,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李老师利用双休日及周一至周五晚上时间,在家里为部分学生集中开展有偿补课活动。
张老师和李老师的行为在老师中引起了广泛的议论:有些老师认为教师的工资待遇低,适当开展一些有偿家教补贴家用也是无可非议的;有老师认为,应家长要求,教师开展有偿家教活动,主观上不存在过错;也有老师认为,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从事应试教育活动,加重学生负担,这是师德缺失的表现;还有老师认为,教师开展有偿家教是另外一种课外辅导开式,只是在实施中应该按照学校课外活动的要求开展活动,不应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
事件曝光后,教育主管部门重申严禁一切形式的有偿家教行为。并分别给予张老师和李老师相应的行政处分。
1、请根据素质教育理论,阐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答: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不同。素质教育是使每个学生开发潜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是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通过考试和选拔为目的。
(2)教育对象不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而忽视多数学生,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
(3)教育内容不同。素质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则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常常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等,是一种不完全的教育。
(4)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试而教,为了考试而学。
2、请根据教育学理论,阐述教师开展课外辅导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课外辅导是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之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它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教师开展课外辅导活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
(2)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3)辅导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教师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5)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四)材料分析题
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学生伤害老师事件已经引起了社会广泛的热议。
2013 年 9 月 14 日,江西抚州临川区某重点中学某老师被异地求学的高三学生雷某杀害。案发前日, 雷某课间玩手机时被该班主任强行收走,并要求雷某通知其家长来校。第二天,雷某进入该老师办公室将其割喉咙死。案发后,犯罪嫌疑人雷某潜逃至上海浦东后向警方自首,雷某告诉民警,他跟该老师没有任何个人恩怨,就是适应不了该老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
另据报道,2016 年 4 月 15 日晚,安徽蒙城县某初中发生 5 名男学生群殴英语老师事件。现场视频显示,当晚,蒙城县某中学英语马老师给九(1)班寄宿学生上辅导课时,因收发试卷不当与学生戴某发生冲突,进而引发该班学生马某和其他四名同学对该老师拳打脚踢进行群殴。期间,无一学生上前劝阻,且有不少学生围观起哄。4 月 21 日,涉事的 5 名学生向马老师当面承认错误并赔礼道歉,马老师也进行了自我检讨并向学生道歉,双方互相达成谅解。
请根据以上背景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请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分析案例中学生群殴、杀害教师的原因。
答:埃里克森把人的人格发展分成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应的核心矛盾。矛盾的解决有两种结果:处理的成功与失败。成功的解决矛盾,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当矛盾处理不成功时,则会出现个人同一性残缺、不连贯的状态。埃里克森认为在青年期(12— 18)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统一性。青少年如果能够综合多种因素的影响,就会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理想, 否则,会形成自我统一性的扩散或者消极的自我统一性,导致骚乱和攻击现象。材料中,群殴、杀害教师的青少年都处在青年期,正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不恰当的环境和教育、管理方式导致学生产生混乱,没有建立良好的自我统一性。青少年正处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学校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综合多方面因素的积极影响,形成正确的人生理想。
2、请根据班级管理理论,针对蒙城事件,提出避免类似事情发生的对策。答:当前班级管理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建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3、请根据教育学理论,分析影响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主要因素。
答: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维系教育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教学 成功的必要条件。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教师方面
①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② 教师的领导方式。
③ 教育智慧。
④ 教师的人格因素。
(2)从学生层面
学生影响师生关系主要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调查表明,学生认为老师喜欢自己,学生愿意亲近教师。
(3)从环境方面
环境影响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和课堂组织环境。
(五)材料分析题
据《人民教育》 (2015.3)报道,上海某学校举行千人祭祖大典,近 800 名中、小学生在《孝亲敬老歌》和《跪羊图》的背景音乐中,现场向父母行三跪九叩大礼,并膝行至父母跟前聆听教诲。当时,不少父母眼泪夺眶而出,一时间大礼堂内充斥着抽泣声。之后,全体师生三次举臂向父母集体发誓: “从今日起,永远真心地孝顺爸爸妈妈! ”..........
近年来,学校搞的孝敬父母的活动越来越多,动静越来越大,从给父母写信,直至上千学生汇聚操场上给父母同时洗脚,现在又出现千人集体给父母三跪九叩齐齐发誓的场景,可以说是把这种“秀孝”的活动推到了极致。
请根据以上背景材料,回答一下问题:
1、请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孝敬父母这种态度的习得需经历哪几个阶段,本案例的学生处在哪个阶段?
答:心理学理论表明,态度的形成需要经过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案例中的学生处于态度习得的依从阶段。该案例中的“学生在学校组织的千人祭祖大典中,三跪九叩并发誓的行为”,是按照社会要求和群体规范或者权威意志而做出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是自愿的,也可能是被迫的。因此本案例中的学生并没有表现出认同或者内化,处于依从阶段。
2、本案例中的 “秀孝” 活动能否取得实效?请结合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原理,说明理由并提出合理建议。
答:本案例“秀孝”的活动不能取得实效。
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以及互补性。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者不能搞一刀切和一锅煮。要注意衔接和过渡。案例中安排中小学生都三跪九叩,并宣誓,并没有考虑到中小学生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备不同的特征,学校德育培养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案例中对所有的学生都进行统一的活动, 并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3、设计并组织班会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答:班级活动的原则包括:生命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开放性原则、生成性原则。
(1)班级活动要坚持生命性原则。尊重并完善人的生命存在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所以在组织感恩父母的班会中,要不危及学生的生命。
(2)班级活动要坚持个性化原则。每个学生具有个别差异性,因此我们在组织这个主题班会时,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3)班级活动要坚持开放性原则。要求我们在组织班会时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
(4)班级活动要坚持生成性原则。班会在各方面很难进行统一的控制和限定,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生成性,所以我们在组织班会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操作。
(六)材料分析题
在某乡村中学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晚自习铃声响了,初二某班教室里还是闹哄哄的,班长多次大声叫唤:“开始自习了,大家不要吵,否则老师看到又要发脾气的”。可是几乎没人理睬她,班长非常焦急并跑到门口查看,发现值班老师很快到教室门口,情急之下,对着教室大声喊了一声:“**来了”,这位
男教师听到有学生直呼其名,走进教师,阴沉着脸问:“刚才谁叫我名字?”班长举起手,站起来刚想向老师解释时,只见这位男老师径直走过来不由分说左右开弓抽了班长两记耳光,然后叫她滚出教室。班长伤心地哭着跑出教室,班主任因不知情一直没有找她谈话。周末回到家告诉父母,父母却责怪她:“谁让你直呼老师的名字,打得好,下次就会长记性。”她心想也许她真的错了,可又觉得委屈、悲愤。
问题:假如你是班主任,你将如何履行班主任职责,以便更好地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答:(1)找该班长谈话,了解事情前因后果,听取他的真实想法,并且向班上其他同学了解情况。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才能指导得法、教育有效。
(2)开展一期以此为主题的班会或者辩论会等教育活动,要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和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来组织和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的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找来当天执勤的老师,和他沟通当天的情况,消除误解。并和该同学的家长及时进行沟通和谈话,形成共识,最终使校内外各种力量形成一股合力,促进班集体的健康和谐发展。
(七)材料分析题
每个教师都意识到应努力为班内的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然而,群体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与这种理想相差甚远。对师生在课堂里相互作用所进行的观察表明:教师(十分无意识地)针对某些学生进行教学与讲解,而忽视了其他学生。教师给予了某些学生更多的积极强化与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及回答问题,对待其他学生就并非如此。一般说来,教师对班内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优秀生最为关注并给予最多的鼓励,班内半数较差的学生所得到的关注与帮助最少。师生之间关系的这些差异使得一些学生得到了(其他学生所得不到的)更多的机会与鼓励。
问题:分析上述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及其原因,并论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答:(1)材料所揭示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是教育机会均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教师能够意识到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实践中却难以做到。
(2)材料揭示了造成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影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由于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面向学生集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保证学生享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一直是班级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3)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上述局限,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① 缩小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② 压缩集体教学时间,增加个别辅导时间;
③ 增加辅导教师,实施小组教学;
④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发动同伴互助;
⑤ 按能力或兴趣分组,进行分组教学。
(八)材料分析题
某班有个名叫张亮的 9 岁小男孩,患有轻度小儿麻痹症,是全班捉弄的对象。他松不开夹克衫拉链, 课间休息在操场上做游戏动作不协调,诸如此类的事情常使他遭到同学的取笑。每当张亮遭到嘲笑和捉弄, 就会非常伤心,甚至上课时也会哭泣。
有一天,张亮没来上学。班主任华老师抓住这个机会,要求全班学生讨论一下班级里存在的这个严重问题。学生们听到老师说这是一个“问题”时,都感到十分惊讶,但他们还是围在一起展开了讨论。
华老师解释说:“有的人得过某些病后,就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行动自如。我不知道,如果你们自己做不了一些事情,还被其他小朋友取笑,你们会是什么样子?”教室里一片安静。华老师说话的语气不愠不火,充满了关爱。有个女孩开始说话了:“小明和小刚取笑张亮的时候,我感到非常难过。”小明马上应道:“我不是想伤害他呀。”讨论继续进行着,几乎每个学生都发了言。有些学生站在张亮的立场上看问
题。冬冬说:“如果有人那样取笑我,我会很生气,很难过。”丽丽提出了“公平”问题:“那不公平—
—就像我们做游戏时那样,故意跑得那么快,而张亮没有办法跑快,我们是在作弊。”
这是一场充满感情的讨论,但华老师没有作任何总结就结束了。第二天,张亮回到学校,有好几个学生主动上前帮他拉夹克拉链。课间休息时,张亮和大家玩游戏,竟然赢了三回。日子一天天过去,取笑人的现象再没有发生。
问题:评析上述案例中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师生关系。答:
(1)在此案例中,华老师组织了多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
如:给学生讲解小儿麻痹症患者动作困难的原因,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感受残疾人的处境和心情,启发学生改正取笑、捉弄残疾同伴的习惯,学会理解、同情、善待弱小。
(2)华老师配合使用了多种教育方法教育学生。
① 说服教育的方法。她向学生具体解释了张亮动作笨拙的原因,但没有直接对学生采取道德劝诫,而是循循善诱。
② 移情理解的方法。华老师鼓励和启发学生站在张亮的立场看问题。
③ 讨论法。让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看法和感受。
(3)课堂中呈现出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华老师发现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运用权威教训学生,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而是运用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启发学生,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解决问题。
(九)材料分析题
小明在初中学习阶段,成绩一直居于班级前列。中考时发挥得不太理想,考分比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低 5 分。父母设法让小明进入一所市重点高中就读。
进入高中学习的头几个月,小明心想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铆足了劲,刻苦学习,成绩也一直居于班级平均线以上。可是第一学期末的两次年级统考中,小明成绩的总分排名却落到班级第 37 名。
寒假中小明没有休息,希望通过加班加点复习,迎头赶上。但第二学期开学后的几次测验中,小明的成绩一直没有起色,上课的时候,老师也很少让他回答问题。特别是数学成绩经常在班级倒数十名的圈子里徘徊。小明开始怀疑自己头脑是不是缺乏数学细胞。原来语文一直是小明的优势学科,现在也开始明显退步。
自此以后,小明就提不起精神,不想看书。有时放学回家连书包也不动。近来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上学了。父母对小明也批评过,也骂过,都无效果。
问题:阅读下述案例,请分别用 3 种学习动机理论,对小明厌学、弃学的行为作出解释。答: 小明厌学情绪、弃学行为可以用多种学习动机理论来解释:
(1)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原因的推断,通过影响其情绪感受和对未来学习结果的预期,从而影响后续学习的动机。
小明进入高中后,在几次年级统考中名次后移,虽经努力而未见成效,就将自己的学业失败归之于能力低下,这一消极归因使其感到羞愧,对未来学习结果的预期也很不乐观,因而降低了学习的坚持性。
(2)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完成某项任务能力的判断与信念。该理论认为,人总是愿意在自己有成功把握的事情上投入精力。
小明进入高中后由于几次考试连续失利,因消极的归因模式而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对学习成功的期望降低。当“改变失败结局”的目标一再受挫后,体验到更多的紧张、焦虑,因而产生厌学情绪。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需要是人最重要的需要。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是获得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维护自尊。
小明进入高中后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很容易将其归因于自己能力水平低。此时如果继续努力学习而成绩仍然不能提高,小明就不得不因承认自己“无能”,而面临丧失自尊的威胁;如果放弃学习,便可
将学业失败归因于“没有学习”、“没有努力”,从而避免了自尊的丧失。因此,放弃学习是小明保护自我价值、避免自尊丧失的一种策略。
(十)材料分析题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违规行为,教师可能采用各种不同的办法进行处理。下面是 5 个实例:
例一:学生张明在课堂上对邻座做鬼脸,引起对方发笑,老师对其注视片刻后,即不再理睬,继续讲课, 学生遂终止其不当行为。
例二:当学生的违规行为获得部分学生认可时,让违规学生坐到教室后边,与其他学生分开,有效地阻止了学生的违规行为。
例三:刚上课时,郭忠抽掉前座李军的椅子,李军重重地摔了一跤,老师当即严肃地批评了郭忠,并令其放学后到老师办公室写情况说明。
例四:课间有两个学生吵架,前来上课的老师厉声制止,毫无效果,围观的学生越来越多。老师于是决定用 8 分钟时间让两个学生吵个够,而让其他学生在一旁静观。结果两个学生很快就不再吵架了。
例五:对于平时在课堂上经常讲闲话的学生,一旦他在某节课不再讲闲话,老师就及时予以表扬。
问题:请用行为主义学习观点,分析说明上述各实例中处置学生不当行为的教育措施的心理学依据。答:上述 5 个实例中对学生不当行为的处置措施,集中体现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个体行为改变的过程视为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消除过程,而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条件是
强化、惩罚和消退等外部条件。
(1)例一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消退法。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种行为若不予以强化就会消退。他对学生“做鬼脸”的行为采取不理睬、忽视的态度,最终使其消退。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作过激的反应,反而会成为一种强化。
(2)例二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隔离法。他对学生采取“孤立”的措施,目的是将违规学生与其他学生“隔离”开来,防止其不当行为因部分学生的支持、赞赏而得到强化。
(3)例三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惩罚法。该学生行为的错误性质较严重,予以忽略是不恰当的。教师采用严肃批评、写检查等惩罚性措施,使其错误行为受到禁止,或使其发生的概率降低。
(4)例四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餍足法(过度满足法)。教师在采用其他方法无法终止学生违规行为的特殊情况下,让学生过量地重复其原有行为,使其因得不到强化、失去意义而自动消退。
(5)例五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强化法。他对平时在课堂上经常讲闲话的学生“不再讲闲话”的表现, 及时予以表扬,实际是通过强化与学生原有错误行为不相容的行为,来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并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十一)材料分析题
某小学低年级新学期开学不久,班上来了一位插班生。这两天数学课学习“8 加 1“的计算,她没有学会。最后老师对其进行了个别辅导,一遍又一遍地连续重复了多个”8 加 1“的例题,她似乎会了,但当换成”7 加 1“、”9 加 1“等其它计算题时,她又开始错了。老师越讲越生气,不知这学生到底怎么啦?
问题:试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理论,就如何改善这个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给该教师提出一些建议并思考该教利对教学的启示。
答:
(1)根据学习层次理论,加涅提出了八类学习:
①信号学习: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对某种信号做出某种反应。其过程是:刺激-强化-反应。
②刺激-反应学习:即操作性条件作用,其过程是:情境-反应-强化。即先有情境,做出反应动作,然后得到强化。
③连锁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
④言语联想学习:也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但它是由言语单位所联结的连锁。
⑤辨别学习:即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作出同样的反应。
⑥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时,学习对一类刺激做出同样的反应,也就是对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应。
⑦规则学习:规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联合,即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⑧解决问题的学习:即在各种情况下,使用所学规则去解决问题。
该学生处于连锁学习与言语联想学习阶段,老师只是不断对其进行强化,让其通过练习得到反应。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引导。具体教学策略:
①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法的加工,力求使所传授的内容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②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联系的旧知识来作为掌握新知识的基础;
③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结合;
④ 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3)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在认知策略中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在复述策略的基础上,要学会精细加工策略,它是指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寻求字面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
(十二)材料分析题
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以及认知发展理论一样,社会认知理论也很重视发展学生对学习作出自我调节的能力。例如,1993 年班杜拉就曾谈到:“正规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智慧工具、自我效能、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其一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请回答:
(1)班杜拉自我效能的基本含义。
答: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或者是指个人对自己是否具有完成某项任务能力的判断与信念。该理论认为,人总是愿意在自己有成功把握的事情上投入精力。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这一活动。
(2)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可以有哪些有效的切入点? 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 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直接经验)。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
② 替代经验。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如果其受到自我效能感高的示范者的影响,那么其自我效能感就能随之提升。
③ 言语劝说。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一种方法, 但这种方法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不易持久。
④ 情绪唤醒。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感。高度的情绪唤起、紧张的生理状态均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
(十三)材料分析题
张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解植物吸水的知识时,首先要求同学动手做个实验:将两块萝卜分别浸泡在两个装有浓盐水和清水的烧杯里,浸泡后取出并观察萝卜的变化,结果发现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变蔫了,而泡过清水的萝卜变水灵了,张老师用下方示意图显示实验结果: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失去水分,泡过清水的萝卜吸收水分。
张老师接着进一步提问:谁能概括出萝卜什么状态下失水?什么状态下吸水?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张老师总结说明植物吸水的原理: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洛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反之,细胞则吸水。接着,张老师布置小组讨论:为什么盐碱地一般种不好庄稼?如果你种的植物出现“烧根”现象,你需要追肥还是浇水,为什么?最后张老师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张老师釆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答:张老师采用了实验法、演示法、问答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1)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做实验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材料中,张老师首先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方式,使学生得出萝卜在两种不同液体中的不同反应。
(2)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材料中,张老师通过非常形象直观的示意图展示了实验的结果,即体现了演示法。
(3)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材料中,张老师提出问题“谁能概括出萝卜什么状态下失水?什么状态下吸水?” 让学生回答,进一步根据回答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即体现了该方法。
(4)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方法。材料中, 张老师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即体现了该方法。
2、张老师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答:张老师贯彻了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等教学原则。
(1)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已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材料中,张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知识的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让学生自己思考,即体现了该原则的运用。
(2)直观性原则:是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教师通过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从而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理论知识。材料中,张老师通过展示示意图,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实验呈现的结果,即体现了该原则的运用。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材料中,张老师在最后布置的小组讨论的作业中,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盐碱地一般种不好庄稼,使学生将课本当中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即体现了该原则的运用。
(十四)材料分析题
我是初二(3)班的班主任,有一天我收到班上学习较差同学的一封信。信上说:“您知道吗?我一直想拿到一个奖状回家,让爸妈高兴,那样他们就能带上我出去旅游了。”看了信,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扪心自问:我深入学生心灵深处了吗?我关心他们的渴望了吗?……反思中我萌生一个念头,午间,我请来了班上学习后进的学生。我手里拿着一本书,一支钢笔,一个足球,一张奖状。我问他们,如果让你选择一样的话,你们会选择什么?想不到大家都选择了奖状。于是我说:“那好,如果你们想要奖状,可
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想想自已在哪方面努力就可以得到它,请你们写下来。”开始他们有些茫然。在我的一再鼓励下和启发下,他们各自写了自己的长处。
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些同学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努力表现自己。果然,“每月一评”发奖那天,他们各自得到了“讲故事能手”“环保卫士”“劳动标兵”“体育健将”“电脑高手”等奖状,他们终于在同学们中抬起头来了。
为了提高奖状的含金量,使他们在下个月能够得到“月明星”的称号,我对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讲故事能手”要写一篇班级同学故事一则;“环保卫士”要在班上做一次“减少雾霾从我做起”的发言; “劳动标兵”要为班上展开的义务劳动策划个活动计划;“体育健将”要给大家讲一则体育运动规则;
“电脑高手”要给全班同学培训-次“电脑常用英语单词”。于是,原来这些不肯读书,不爱写作,不喜欢学习英语,不愿思考的学生动起来了……各科老师也发现,他们学习比以前认真多了,成绩也有了较大提高。
1、该班主任贯彻了哪些主要的德育原则?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答:(1)疏导原则:是指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材料中,班主任发现后进生更喜欢奖状之后,因势利导,鼓励和启发他们写下并发挥自己的长处,努力表现自己,最终使学生通过自己努力都得到的奖状。体现了对疏导原则的运用。
(2)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德育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从而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材料中,班主任在收到学生的信后,考虑到学生对奖状的需求和实际发展情况,鼓励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表现自己,并给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以激励他们不断进步。体现了对因材施教原则的运用。
(3)长善救失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材料中,班主任通过学生擅长的方面激励学生不断努力, 改变以前不爱学习、不努力的现状,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学习,成绩也提升了很多。体现了对长善救失原则的运用。
2、 该班主任采用了哪些主要的德育方法? 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答:(1)实际锻炼法:是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中使学生接受磨练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材料中,班主任对于学生达到“月明星”的标准更加严格和细致,每位同学也在老师的要求锻炼下形成了优秀品质。体现了实际锻炼法的运用。
(2)品德评价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如批评和表扬、奖励和处分等,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方法。材料中,班主任通过选举“月明星”的方式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改变自己的小缺点。体现了品德评价法的运用。
(3)个人修养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通过立志、自我反思、座右铭(如:箴言)、慎独等方式,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材料中,班主任让学生自己找到自己的特长,通过发挥特长成为“月明星”,最终通过优点来带动缺点的改正。体现了个人修养法的运用。
四、教学设计题——(共 6 小题)
(一)语文


 
(二)数学
问题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10 分)
问题二: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这一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10 分)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20 分)
(三)英语
(四)音乐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打击乐器伴奏”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20 分)
(五)体育
问题一:简要说明本课教学重难点。(10 分)
问题二: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练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 分)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易犯错误的纠正方法并说明理由。(20 分)
(六)美术

问题一:线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列举一位运用线条进行绘画创作的画家并说出其代表作。(10    分)
问题二: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练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 分)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本课导入环节。(10 分)
问题四:设计“认识线条、图形创作”新授教学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10 分)
教学设计题参考答案
【语文】
(1)这篇文章有以下写作特点。
①文章大量运用了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外貌、神态以及人物之间对话的描
写,突出了主人公不论身处怎样的困境,始终保持自身尊严的特点,使主人公自尊自爱、勤劳朴实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同时照应文章标题。
②文章具有很强的悬疑性。文章始终隐藏着很大的悬念。文章对主人公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但却只称呼
他为“年轻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不断深人阅读,想探究竟, 等到行文末尾处才道出主人公的身份,让读者恍然大悟,也证明了文中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是正确且富有远见的。
(2)①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正确认读“尊严”“款待”“例外”“僵硬"等词语;准确找出描写主人公外貌、动作以及语言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的描写方法,体会人物形象。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讨论主人公为什么把尊严看得如此重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哈默坚持要在劳动之后再接受食物的事例,懂得尊严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富有”。
②教学重点:准确找出描写主人公外貌、动作以及语言的句子,学习文章的描写方法,体会人物形象与个性特点。
③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 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 因为他有尊严!”懂得尊严对于-个人的重要性,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富有"。
(3)导入环节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现在想象自己是一个饥肠辘辘、精疲力竭的人,这时候,有人给你送来了免费的、香喷喷的食物。接下来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会谢谢他,然后马上吃掉。
教师: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吗?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主人公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又是怎么做的?他又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学习《尊严》这篇文章。
[设计意图]
运用情境导入法。为学生创造一个与课文相类似的情境,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情境进行思考,能够帮助
学生理解“尊严”的可贵。同时,在学习开始之前,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
(1)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 数量关系、 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数感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重视低学段学生对数的感悟的建立,在数感培养上处理好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
②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感。
③让学生多经历有关数感形式的活动过程,逐步积累数感经验。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计数单位 “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是一个大数,培养数感; 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制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旧引新,进行知识的迁移:大胆探索,掌握规律,培养抽象、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养成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自主探究的精神。
(3)教学环节1.探索新知
教师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数的认识”。
PPT 展示我国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教师提问:这些是我国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都是比万大的数,要认识这样的大数首先就要认识比万还要大的计数单位,那么,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都有哪些?
预设学生回答:个、十、百、千、万。(教师板书)
活动一: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中计数器上面的珠子个数,并引导学生学习计数器中珠子个数与计数单位的关系以及如何进位等内容。
教师小结: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10 的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计数单位按照一定
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而我们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屏幕课件展示概念)
教师提问:有谁知道这些计数单位的数位?
预设学生回答: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活动二:教师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将数位按照从小到大、从右到左的顺序进行排序,之后请学生板书,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制作的是数位顺序表,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也就是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为一
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少个“亿”。(教师进一步整理数位顺序表)
活动三:教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继续完善数位顺序表,并让同桌之间相互考查数级、数位的位置以及个级、万级、亿级的定义。
[设计意图]
在新知的引入过程中举出实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大数,知道新知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在旧知的基础上,
让学生动手去画数位顺序表并层层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我们之前学过,一个数占有几个数位,我们就称它为几位数。那么,在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
的数据中北京市人口数据 19612368 是几位数呢? 预设学生回答:8 位数。
教师追问:在数位顺序表中,如果将 19612368 中每个数字对应到各自的数位下方,那么 19612368 中的 6
在哪个数位呢?
预设学生回答:十位、十万位。
教师继续追问:6 表示 6 个什么?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预设学生回答:表示 6 个十,6 个十万;从左起,19612368 中的第 1 个 1 表示 1 个千万, 9 表示 9 个百万,
第 2 个 1 表示 1 个万,2 表示 2 个千,3 表示 3 个百,8 表示 8 个一。
活动四:教师请学生尝试着读 19612368 这个大数,并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
在学习完新知概念的基础上,将生活实例巧妙地与新知结合,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在学
生初步掌握教位、数级概念的基础上,诱导学生将大数的读法与旧知中五位数以下的读法联系起来,既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又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埋下伏笔,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套知识体系。
3.巩固练习
活动五:教师让学生拿出各自的计数器,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问题,在计数器上拨数,且同桌之间互查, 之后教师进行演示。
活动六: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并进行小结。
课堂总结:万以上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万、百万、千万、亿;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10 的计
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也就是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 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亿位和亿位以上的数位是亿级,表示的是多 少个“亿”。(结合板书和课件)
[设计意图]
运用新知进行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其对于新知的运用能力,加强对新知的掌握;通过课堂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新知的记忆。
4.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并设置新课悬念:请同学们自己尝试着读一下 2010 年我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下节课我们请同学来试读,期待下节课我们对于大数读法的进一步学习。
[设计意图 ]
课后作业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于新知的运用和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布置新课内容,设
置新课悬念,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下节课的学习中探索疑问,以加深学生对于新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英语】
( 1 )教学重点、难点Teaching key point: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Students can use the new sentences correctly.
(2)教学目标
Knowledge aim: Students can read, spell and write the new words correctly, such as“pig, bear, cat, duck and dog" and master sentences' "Look at the cat/pig It is fat/big. I's on the log/pear. I's in the truck. It's.."
Ability aim: Students can talk about some common animals with others by using these words and sentences.
Emotional aim: Through learning, students can cultivate their love for nature and animals.
(3)导入和新授环节Lead-in:
Play the song“Old Mac Donald",then ask students to have a free talk about the animals they love and give the reason.
[设计意图]
歌曲导入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引入本节课话题,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Presentation:
①Words study
Make a simple drawing to illustrate the animal "pig”and get students to guess the animal. Write the word"pig" on the blackboard, read it and let students repeat.
Show some other pictures about bear, cat, duck, dog and let students guess the animals. Write th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and stress the spelling and the pronunciation.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words one by one.
②Sentences study
Play a vivid video about“pig, bear, cat, duck and dog”and ask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m by using the sentence
patterns like: It's a + n., Look at the + n., It's + adj, It's on/in the + n.. For example:
S: It's a dog. It is big. It's on the log. (If students use other suitable nouns, praise them for their good ideas, and instruct them to consider the animals' other features.)
Summarize the features of the sentences, list them on the blackboard and ask students to read after the tape recorder.
[设计意图]
在呈现环节多次制造信息沟,并用图画、视频等直观地教授单词和句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单词与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生的记忆。
【音乐】
(1 )歌曲特点
《龙咚锵》是首根据民歌曲 调创作的儿歌,2/4 拍,F 宫五声调式, 起承转合结构。歌曲通过节奏重复、旋律级进等手法,将锣鼓的节奏和歌词的音调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人们敲锣打鼓过新年的欢乐心情。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歌曲,了解春节习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唱、节奏练习、打击乐器伴奏等方法,感受歌曲中的节奏变化,拓展艺术视野。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能够在演唱的同时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
(3)教学环节
①听赏歌曲
教师播放歌曲音频,并设置问题:这首歌曲有着怎样的氛围? (学生 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并继续设置问题:热闹、欢快、充满活力...那么,大家能说说为什么这首歌曲可以塑造出这么热闹、欢快的感觉来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大家分析得很好。歌曲的节奏是一大原因,它是音乐的骨骼,为歌曲铺垫了基调。但更重要的定打击乐器伴奏,没有了这些乐器,哪怕人唱得再喜庆,也会失去年味,大家说是不是?
②认识乐器
教师:所以说,我们的表演也不能失去这一份热闹,让我们一起为这首歌曲增添一点年味吧!
教师展示小鼓、三角铁、小锣等乐器,为学生讲解各个乐器的特点,示范打击乐器的伴奏循环,并引导学生用读谱的方式识读打击乐器节奏。
③分组练习
教师将学生按照小鼓、三角铁、小锣分为三组,引导各小组识读伴奏乐谱。之后各小组分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分组展示练习成果,教师给出意见以及鼓励性评价。
④合奏
教师弹钢琴伴奏,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合奏。反复几次之后,学生将演唱与演奏相结合,完整展现作品。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练习打击乐器合奏,增强协作能力,让学生更快地投入课堂学习。在学生
认识乐器的同时,通过看、说、模仿声音以及演奏乐器的方式,进一步熟悉歌曲中的节奏,为之后的教学打好基础。
【体育】
(1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右臂内旋使拍面稍前倾,手臂向身体右后方引拍,向左前方挥拍。教学难点:拋球与挥拍击球的时机。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出正手发球的动作名称,了解正手发球的技术动作原理及锻炼价值。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熟悉球性练习,能够掌握正手发球的技术动作,发展灵敏、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积极参与乒乓球正手发球练习,在游戏和比赛中遵守规则,养成团结协作、机智果断、互敬友爱等优秀品质。
(3)易犯错误的纠正方法及理由
①发球不过网
纠正方法:提示学生体会握拍的手势和手臂挥拍动作的正确路线、球拍击球部位;提示学生体会挥拍击球的时机。
理由:握拍手势、挥拍动作及击球部位不正确导致发球不过网。故教师应让学生体会正确挥拍姿势,感受挥拍时机。
②球的落点不正确
纠正方法:提示学生体会发力方向和挥臂方向与球落点一致。
理由:学生发力时机不准确,发力方向和挥拍方向不一致。故教师应用语言提示学生,强化技术细节。
【美术】
(1)线的基本形态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直线可分为重直线、水平线、斜线,也可分为粗直线和细直线。曲线可分为几何曲线(封闭的曲线)和自由曲线(开放的曲线)。用线条进行创作的代表画家是吴冠中,其代表作有《春如线》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发现自然与生活中的各种线条,运用变化、统等形 式对线条进行组合造型, 培养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与体验,了解和感悟各种线条的表现力;尝试运用自然与生活中常见的线条进行绘画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体会线条在美术造型中的作用,感受自然美与生活美。
(3)导入环节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流动的河流、静止的公路、地平线等图片,同时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样的线条,这些线条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流动的河流展现的是曲线,有动感,而静止的公路和地平线是静止的直线,给人宁静的感觉。教师提问:除了这些线条,同学们还见过哪些有趣的线条? ( 同时请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知道的这些线条
画到黑板上)同学们认识这么多线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线条的魅力。(出示课题《我们身边的线条》) (4)“认识线条、 图形创作”新授教学活动
活动一:认识线条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线条[向下倾斜、轻轻挥动、有力挥动(用铁丝模仿造型) ],看看它有哪些变化。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请回答的同学在黑板.上画出这些直线的变化。
教师:线条不仅能看到,还能听到。(播放录音)谁听出了什么?根据音乐的旋律,能想象出什么线条? 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平缓的音乐像直线,节奏有序的音乐像波浪线。
教师提问:通过演示,自己尝试欣赏音乐,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用线可以表现事物,如果不能用笔作画,你们还能想到用什么物体去表现不同的线条?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有毛线、木棍等。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演示和音乐欣赏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线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并且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线条的认识和对自然的理解。
活动二:图形创作
教师:同学们可以用自己手中的材料绘制线条,试试用不同的方法让它变成有趣的图形,再讲讲它像什么。学生实操并回答。
教师总结:线条可真奇妙,能变出这么多有趣的东西,同学们想不想把这些有趣的图案留下来,让大家来欣赏,来看一看、想一想、讲一讲?
教师组织同学讨论。(鼓励学生相互欣赏、讲述,进一步体验成功的乐趣。说一说自己表现的是什么,学
到了什么,哪些同学有进步)
[设计意图 ]
通过引导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直观地引导学生学习,解决技法上的难点。同时运用小组讨论法,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